1.广东省惠州市的历史介绍。

2.惠州历史知识

3.(中山公园)是怎么来的?

惠州中山公园开放时间_惠州中山公园掀起历史一角

桥西称之为府城,完全是因为其自身特别的政治地位, 曾经拥有九街十八巷。自公元590年隋文帝置循州总管府于今中山公园以来,桥西一直是历代府治的所在地。在惠州人民心目中,府城很大程度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认同。

桥西的命名与东新桥有关。1096年,谪惠的苏东坡后与道士邓守安始建东新桥,虽然是区区一座木浮桥,却成了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数百年来,东新桥以东称为桥东,以西称为桥西。

从相关史料可以得知,府城还有鹅城之称,后来还有在城都、鹅岭镇、府城镇的说法,而桥西最后才成为府城的代名词。

今天,桥西以8.8平方公里的面积将惠州极富文化特色、极具商业潜力的地段覆盖,北到渡口所,南到麦地、东到下埔、西到西湖,是惠州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

唐宋年间,府城的面积很小,到明朝才大规模扩建府城,至清朝已经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城市规模。那时,府城的区域面积已有1平方公里。

广东省惠州市的历史介绍。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先秦时期属百粤(越)范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罗“缚娄”族居地置傅罗县后,今市境为南海郡傅罗县(后称博罗县)的一部分。西汉前期近百年间,处于赵氏南越国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武帝统一岭南,结束南越国统治。东晋析南海郡置东官郡,博罗县先后析置海丰、欣乐、安怀3县,博罗、欣乐两县隶南海郡,而安怀县隶东官郡。南宋,安怀、欣乐两县隶东官郡,博罗县隶南海郡。至南齐,安怀县改名怀安县,博罗县析置罗阳县隶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监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设郡治于梁化屯。怀安县并入欣乐县,罗阳县并入博罗县。博罗县与欣乐县同隶梁化郡。588年(陈祯明二年),欣乐县改名归善县。

惠州589年(隋开皇九年),废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业三年),循州改称龙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复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乡郡、海丰郡。917年(南汉乾亨元年)改置祯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称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为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设立龙门县,隶广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归善县改名惠阳县。1914年6月,惠阳、博罗两县属潮循道,龙门县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后,先后隶东区善后督办处或绥靖处(临时政区)。1925年7月,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1932年1月,隶属东绥靖区。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1949年(民国38年)2月后,惠阳、博罗两县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龙门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惠州新中国成立后,市境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多次调整。1975年3月龙门县划归广州市。

惠州历史知识

历史

惠州远在7000万年前是一片陆地沼泽地带,适合恐龙的生存,近年来,在惠州全境曾发现过4批38枚的恐龙蛋化石和一些恐龙的足迹。

在约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开始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原始的农耕,目前,在惠州全境共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其中包括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了大批的石器和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在惠州的博罗县境内存在着一个叫缚娄的古国,《吕氏春秋》中即有记载,曰:“缚娄、阳禺、笙兜之国,多无君。”

1993年,广惠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在博罗县的横岭山发现了古墓葬300多座,多数属于周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铁器等,其中的铜甬钟和鼎见证了当年缚娄国贵族“钟鸣鼎食”的景象。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在惠州设立了博罗县,属南海郡管辖。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惠州属于南越国领地。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后,置九郡,惠州属南海郡博罗县地。

三国时期,惠州属于东吴领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南海郡分置出东官郡,博罗县改由东官郡管辖。咸和年间(326年-334年),道教名人葛洪隐居于惠州境内的罗浮山采药,炼丹,并在山上创建了四座道观,使罗浮山成为中国的道教名山之一。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东官郡改为梁化郡,郡治即设置在博罗县(今惠东县境内),此为在惠州首次设立郡治。

隋文帝开皇十年(591年),岭南设立广州和循州两总管府,循州总管府的府治,即在今惠州市的中山公园内,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循州总管府改为龙川郡。917年,刘?建立南汉,惠州为南汉祯州郡的郡治。

北宋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始有“惠州”之称,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在59岁时被朝廷四降官职,贬至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苏轼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写下160多首诗词,大多为歌咏惠州风物的作品,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成为灸烩人口的名句,其小妾王朝云亦葬在惠州西湖旁。南宋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贤堂,后来改称为丰湖书院,一直到明清,丰湖书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学府。

元朝在惠州置惠州路。明朝改为惠州府。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沿海盗寇猖蹶,明太祖派人在惠州境内的平海建造城池,抵御盗寇,此城一直保留到现在,目前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清朝末年,孙中山曾两次在惠州发动起义。

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孙中山决定乘机发动起义,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命郑士良等人于三洲田(今属深圳盐田)于10月6日发动惠州起义,起义军曾一度发展至2万人,按孙中山指示直取厦门,后因军械粮草不继,于11月1日宣告失败。

1907年6月2日,同盟会成员邓子瑜委派陈纯、孙隐等人,在距离惠州20里发动七女湖起义(今惠城区汝湖镇),以响应黄冈起义。该次起义军增至200多人,多次杀败清军,但因黄冈起义失败,得不到声援,因寡不敌众,遂在梁化墟解散。

起义失败后,邓子瑜被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勒令离境,陈纯经香港转赴南洋,孙隐于1909年被清政府广东当局。

1925年,军阀陈炯明屯重兵于惠州,并企图攻占广州。国民政府由蒋介石率领东征军3万多人讨伐,历30小时战斗后攻克惠州城,在今惠州中山公园望野亭举行军民联欢大会和阵亡将士追悼会。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切断广九铁路和粤汉铁路补给线,于1938年10月12日,派出两个师团共4万人从惠州的大亚湾登陆,开始了进攻华南的序幕。国民革命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守。数日后,惠州全境大部分地区沦陷。

10月24日,中国***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赶赴惠阳的坪山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开始进行对敌的游击战。1940年9月,以此队伍为基础,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县土洋村进行整编,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广东的东江流域设立东江专区,专署驻惠阳县,1952年撤销。1956年设惠阳专区,专署驻惠阳县,1959年撤销。

1963年重新设立惠阳专区,1970年改称惠阳地区。1979年分宝安县,设深圳市。1988年,惠阳地区分置为四个地级市,分别为惠州市、东莞市、河源市和汕尾市。

惠州市行政规划图:

扩展资料:

基本介绍

惠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深圳,北连河源、韶关,东接汕尾,西邻东莞和广州;珠江三角洲东端,南海大亚湾北部。

惠州市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岭南名郡”和“粤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名人旅居于此,留下大量题咏惠州的诗词,因而使惠州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民众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祖籍惠州的港澳台逾80万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达100多万人,7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是惠州籍。对惠州人来讲,自家有亲戚在香港十分寻常。

惠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商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和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使惠州成为珠三角经济圈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2015年10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惠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2016年4月25日,《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惠州被定义为二线城市。

经济

惠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经济圈(只包含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博罗)的9个地级市之一。据广东省统计局核定的数据,2017年惠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830.5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

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2017年的人均GDP8.02万元,增长7.4%,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中上游水平。

语言

惠州市地处客语、粤语、闽语、三大汉语方言的交汇区,三种方言在境内均有分布。

惠阳话属客家语粤台片,是惠州地区最大的方言,分布于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等地。在惠州,客家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惠州话是在惠城区(惠城话)和博罗县,惠东县,惠阳区的沿江平原地带流行的一种既有客家语,又有粤语特征的方言,虽然仍有许多人使用但较为分散,日渐式微。

“惠州话”一般是指分布在惠州城区的东江本地话,不过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指惠州市的客家话(惠阳话)或原惠州府的客家话(海陆客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惠州市

(中山公园)是怎么来的?

1.关于惠州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

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

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

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

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

总管府建于“?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园。 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

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

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 惠州于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

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

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2.伦敦和惠州的历史有什么不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

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2区3县,并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珠三角经济区。 [1] 秦始皇三十三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隋开皇十一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四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 1970年称惠阳地区(简称惠阳)。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 从唐到清末1000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

孕育了叶挺、廖仲恺、邓演达、叶亚来等杰出人士;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2013年7月1日,舷号为596号惠州舰入列驻港部队。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3.惠州梅莱有哪些来历

惠州梅菜,是惠州独有的传统特产。

历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乡 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漂盐等多道工序制成。惠州梅菜一般 用梅菜心做原料。

上好的梅菜心,只有三寸多长,粗细如栂指,顶上带 花,状如秋菊。因菜心不见阳光,吃起来格外脆嫩,加上精工腌制,菜心 色泽金黄透亮,不但味道清香爽脆,而且营养丰富。

自苏东坡来惠州后, 用这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民间传 为正气菜的梅菜做成的梅菜扣肉名扬四海。由于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又可以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 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因此,越来越受岭南、港澳、东南亚一带的人青 睐。

人们购买梅菜,除自己吃外,还经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现在,久负盛名的惠州梅菜经惠州人的开发,产量、品种、制作工艺 等都得到了改进,更适合作为送礼的佳品。

4.

伦敦历史1949年的皮卡迪里广场 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

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

不过,考古研究显示,在罗马人到这个地方之前,这里已经有人类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动的痕迹。 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这个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

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

虽然Londinium看来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字源于本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凯尔特人(Celts)所用的语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 伦敦诞生(公元50年) 在《罗马书》中有关伦敦的记载是从公元50年,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

凯尔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之后他们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此后他们发现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后,罗马商人又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带领民众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她所领导的军队进军到伦敦。 伦敦在战火中被毁,战乱后伦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

城中的富人们用石头和砖瓦来建造房屋,而大多数的穷人们只能住木屋。 荣辱兴衰(公元2世纪) 2世纪后叶,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已经增长到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

公元407年,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了英国,伦敦城镇也开始衰落。 大批居民离城而走,住在城墙内的居民也仅剩少数的渔民和农民。

伦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伦敦就又重新发展起来,在伦敦文特哥登的城墙外科出现了一座新城。

新城不大,人口也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来自罗马的修道士来到伦敦,他们是从撒克逊人转教的基督教徒。

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伦敦。640年伦敦开始铸造银币。

842年和851年,丹麦人两次入侵英国,抢劫和烧毁了大多数的城镇。侵略军占领了包括伦敦在内英国北部和东部领土。

收复伦敦(公元886年) 878年,丹麦人被阿尔弗烈德大帝所击败,英国的国土被分为两部分,丹麦人拿走了英格兰的东部领土,包括伦敦。 而阿尔弗烈德大帝则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

通过和平谈判,阿尔弗烈德大帝于886年重新收复伦敦,他重新修整了破败的旧罗马城的城墙。为了得到保护,居住在罗马城以外的伦敦人在阿尔弗烈德大帝统治时期又从新搬回到城里来居住。

994年,伦敦人击退了丹麦人并迫使他们撤离此地。 争夺之地(11世纪) 继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后,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是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Normans)。

他们的领袖威廉声称因血缘关系有权继承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帝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举发动进攻。 公元1066年,威廉军事行动成功,成为英格兰的君主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

虽然此时英格兰的首都设于伦敦西南部的(Winchester),但是威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在伦敦东部修筑了坚固的伦敦塔以防御反抗者的进犯,这也作为宣示自己权威的一种手段。 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终于在公元12世纪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中古时代(12世纪) 学者一般认为,在诺曼人的统治开始之后,英国步入了所谓的“中古时代”。 这段时期的特点包括王权逐步的巩固,以及基督教会的权力的扩大。

伦敦也在这个时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 在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起伦敦市(City of London)。

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伦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这个时期,王室陆续在伦敦建筑王宫,而教会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 伦敦市方面,其市长的权力也越来越稳固,商业发展迅速。

伦敦不少著名建筑物的前身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桥(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开始建筑,到1209年完工,其后屡经拆建。

王宫方面,著名的宫就是修筑在这个时期。 后来由于大火,王宫大部分建筑被毁。

现在的英国议会就是建筑在威斯敏斯特宫的遗址上的。古代的王宫只余下现在仍可见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议会大楼对面,王宫旁边的珠宝塔(Jewel Tower)。

教会在这个时候的发展也留下了足迹。 在这个时代兴建的著名教堂计有前身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圣巴塞洛缪(Great St Bartholomew)等。

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这个时期建筑起来,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图先修会(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天灾人祸(14-17世纪上半叶) 伦敦在第14到17世纪之间和欧洲大陆一样的受到瘟疫之侵袭。

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让伦敦的人口急剧减少。据估计,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国议会党人与保皇党人之间的战争开始。1643年保皇。

5.有谁知道惠州在三国时代的渊源(历史、名人、文物等)

书中关于天花、恙虫病的治疗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对肺痨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100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他所说的“点飞升抽”就是现代化学的升华和蒸馏的方法;他发现的“丹砂烧之成水银,即公元前214年。当时在惠州设置了傅罗县。

后来在三国吴末期,萌发栖山养性之念。建兴四年(公元3l 6年)返回故里,在茅山抱朴峰下筑庵炼丹修道。

东晋政权建立。 葛洪也是古代著名化学家,他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即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改傅罗为博罗。

此外,另置欣乐县,任将兵都尉。次二县即为当今惠州之前身。

东晋人葛洪(284~364,或281~341),一身历经西晋东晋,对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响;在罗浮山设庵授徒;他还发现硝,可以说和三国时代的末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曾与惠州有不解之缘。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到临安宝石山西岭结庐修炼。晚年。

葛洪是岭南道教开创者,东晋丹阳句容人。少年时家贫,求为勾漏(今广西北流)令。

携子侄迁于广州,止于惠州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闻交趾盛产丹砂。 葛洪还是见识卓著医学家。

其著作《肘后备急方》被后世称为古代的中医诊疗手册,但才识过人,曾师从祖父葛玄的高足郑隐学道炼丹。司马睿为丞相时,任咨议参军等职。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因破石冰有功,升为伏波将军,积变又还成丹砂”的方法。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赴洛阳搜求异书。

时值“八王之乱”惠州于我国历史中的身影,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成为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试验、美学、文学方面、硫、碳混合燃烧的现象,促成了黑色火药的发明,在机械制造,葛洪也颇有成就,司马睿当了皇帝,一生著述甚丰,撰写的《抱朴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道教理论体系,赐葛洪爵关内侯,开岭南道教一派。

1.北京中山公园北京中山公园 2.上海中山公园上海中山公园 3.天津中山公园天津中山公园 4.桂平中山公园桂平中山公园 5.佛山中山公园佛山中山公园 6.武汉中山公园武汉中山公园 7.台湾中山公园台湾中山公园 8.青岛中山公园青岛中山公园 9.南京中山公园南京中山公园 10.沈阳中山公园沈阳中山公园 11.大连中山公园大连中山公园 12.济南中山公园济南中山公园 13.杭州中山公园杭州中山公园 14.温州中山公园温州中山公园 15.沙市中山公园沙市中山公园 16.厦门中山公园厦门中山公园 17.漳州中山公园漳州中山公园 18.汕头中山公园汕头中山公园 19.韶关中山公园韶关中山公园 20.惠州中山公园惠州中山公园 21.深圳中山公园深圳中山公园 22.东莞中山公园东莞中山公园 23.江门中山公园江门中山公园 24.梧州中山公园梧州中山公园 25.蚌埠中山公园蚌埠中山公园 26.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 27.中山市中山公园中山市中山公园

1.北京中山公园 编辑本义项中山公园  位于天安门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 中山公园(北京)

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北京中山公园(19张)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 中山公园(北京)景2

,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中国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 年3 月,1986 年4 月24 日正式开园,由中国苏州52 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1] 1993 年底,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 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中国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政府代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平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