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哪些候选地有哪些

2.香港的六角柱岩石群属于什么地貌

3.丹霞山的开发保护

4.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5.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_世界地质公园申报

白石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南15千米,太行山最北端,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战国时度岭分燕赵,辽宋时一山分两国。

白石山因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为大理岩构造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白石山山体高大,少曲线,多棱角,高差大,密度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

2004年,白石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景区,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6年9月18日,涞源白石山、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与北京房山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17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宣布经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白石山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战国时,度岭分燕赵。

辽宋时,白石山为两国分界线。

2000年,白石山景区铺设长7000多米,由7000多级台阶及栈道、隧道、索桥组成的步游路。

2002年3月,白石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列入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

2006年9月18日,涞源白石山、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与北京房山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2014年9月24日,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国内最长悬空玻璃栈道"建成并向游客开放。

2023年5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

主要景点

白石山主要景点有峰林、拒马源、十瀑峡等景点。

峰林

白石山整个山体呈现“双层结构”,上部是10亿年前形成的白色、产状近水平的燧石条带大理岩,下部是1.4亿年前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肉红色花岗岩。花岗岩成为一个基座、托着上部的大理岩峰林。

白石山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鬼见愁高2057米,观日台高2091米。峰壁大都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似刀削斧劈。 峰林落差可达600米。

云雾

“白石晴云”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

白石山夏季有三分之二的天气会出现云雾,这是白石山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的,云雾在白石山顶萦绕,盘旋,当阳光照射下,云海中的峰峦,如帆、如船。

拒马源

拒马源泉群包括涞水源、易水源和拒马河源,形成于距今约1.4亿年燕山运动后,为受构造断裂控制的上升泉。拒马源泉群面积达6平方千米,拒马源泉的水温基本与外界温差大而雾气蒸腾。因此拒马河是中国北方最长的不结冰的河。

以上就是白石山景区的地点以及景色,如果感兴趣,直接领包开车就去。

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哪些候选地有哪些

本节主要概述了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基本定义,并探讨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让人们对地质公园的产生、现状以及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公园。

我国关于地质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南京大学的夏树芳(1988),在其著作《地质旅行》中对地质旅游的目的概括出8个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以及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根本,没有地质遗迹,地质旅游也无从谈起,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本文主要就地质公园展开讨论。

地质公园(Geoparks)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王永生,2005)。

一、地质公园产生、发展及现状

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载体,人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1871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海登率领一个34人的考察队到黄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热和温泉,并将考察报告和照片、绘画等提交国会,提出保护本区自然资源和地质景观的建议(赵汀和赵逊,2005)。于是,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头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是由乔治·凯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当时在阿肯色州开辟了热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历史背景是美国大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印第安文化产生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只能产生局部影响和效果,它是把人类保护地球遗产由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的行动,由分散的社会努力上升为国家行为,虽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但是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了部分地球遗产(赵逊和赵汀,20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但发展十分不平衡,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脱节,难以成为各地政府参与且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从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前半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CNPPA/IUCN),在这里制订的国家公园标准中,正式将优美的地学景观保护和促进纳入科学发展的内容(赵逊和赵汀,2009)。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之不足,建议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并组织了讨论(赵逊等,2002)。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考察。

在我国地学界的努力推动下,地质公园作为一种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审议了“全国2000~20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种不同层次地质公园形式。

国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纪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而提出的。由该部原部长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发表在地质学文献里(陈安泽,200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项目。同年11月,在欧洲,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开,会议在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保护欧洲地质遗迹的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批准了法国豪梯省地质保护区(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处为欧洲首批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01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机关,批准建立包括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内的首批11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首批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建起来的。

2004年,鉴于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及在世界地质遗迹保护中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开通世界地质公园网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质公园信息并对全球开放,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5处,其中欧洲17处,中国8处。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经建立了7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22处。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接二连三的破坏环境事件不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地质遗迹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采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将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人类保护地质遗迹,进而保护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地质公园的定义

2001年,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即掀起了一股各国各地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定地区。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在中国,以具有国家级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军,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规定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申报程序、遴选标准和准则,其中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公园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地质公园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地理区域,在这里地质遗迹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地质公园应当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地理概况,不应当仅仅包含具有地质意义的遗址点。非地质主题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它们与景观有关时,非地质内容可以展示给游客。由于这个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态的、考古的、历史的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也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历史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开。

(2)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并有规划。仅有给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是不够的。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必须让游客易于到达,且互相连接,并具有正规公园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质公园应该由指定的地方机构或者一些拥有足够的管理设施、有资质的管理人员和足够财政支持的机构来管理。特别要注意旅游活动必须与当地状况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尊重、加强并保护当地文化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当建立地质公园时,还要考虑土著居民的习惯。

(3)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地区环境,这对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将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使地质遗迹得到直接保护。

在保护地质公园中的地质资源时,会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如地质公园旅游、地质产品等)。这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附加收入,将吸引私人资本的加入。“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力求成功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是一个旅游业中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学科合作。

(4)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和组织各种工具和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如通过博物馆、解说、教育中心、地质路线、旅游指南、通俗文学和图件、现代传播媒体等)。应当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与大学开展合作,促进地质学家与当地居民之间开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整体的环境保护反映出伦理导向。

(5)地质公园并非一定就是一块全新的保护区域或景观地(它可能存在于已有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中),但与总体上实行全面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有很大差异。按照国家立法规定,地质公园应该保护的重要地质特征包括:有代表意义的岩石、矿产资源、矿物、化石、地形和景观。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地质遗迹的保护应与地方传统和立法机关的义务协调一致,由地质公园所在地国家政府决定特定地质遗迹或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从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地质公园就担负着保护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使命。同时建设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卢云亭(2006)及姜建军等(2006)有过详细的研究阐述。

(一)建立地质公园能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正因为地质遗迹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才使得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由此可见,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规定列入我国的政策法规体系。该规定中还明确列出了需要给予保护的地质遗迹类型:

(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遗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它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静静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静谧(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行迹)或绚烂夺目(如丹霞、雅丹、矿物宝石产地)或悲凉沧桑(如地质灾害遗迹)……而所有的这些地质遗迹都静静地等在原地,待我们人类去认识和了解,地质公园的建立无疑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地质学、了解地球科学的窗口,人们可以在参观游览山水胜景的同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环境保护意识。

地质公园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山水,有些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身在其中,不仅精神愉悦,心灵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淀。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地质公园是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是培养未来地球科学家的摇篮,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层面开拓视野的户外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科学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地质遗迹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更多地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放在对传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的发掘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这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游业是一种绿色产业,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得到合理的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这就会大大激发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地方文化的复兴,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香港的六角柱岩石群属于什么地貌

我国的地质公园有很多,分别为昆仑山、阿拉善沙漠、克什克腾、敦煌、五大连池、镜泊湖、房山、延庆、泰山、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天柱山、黄山、神农架、张家界、终南山、雁荡山、泰宁、宁德、龙虎山、三清山、庐山、自贡、兴文、苍山、石林、织金洞、乐业-凤山、香港、丹霞山、雷琼、可可托海、阿尔山、光雾山-诺水河、大别山、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甘肃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而目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消息,武功山、坎布拉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

武功山地质公园

武功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宜春、吉安三市交界处,地处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北段。

公园以穹隆控制下的低纬度花岗岩高山草甸、花岗岩峰林、“Z”字形瀑布群、环状“温泉链”等地质地貌景观享誉世界。

自2005年9月19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以来,武功山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科普宣传。

武功山地处罗霄山脉北段,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约一千九百米。由于山脉地跨两市,武功山分为萍乡和安福两个景区,两边各有特色。

一般来武功山徒步、赏景的游客都会选择萍乡。景区包含羊狮幕、金顶、发云界、九龙山四个部分,其中,羊狮幕正在开发中;金顶有完善的步道和索道上下山,是武功山开发完善的游览线路。

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并兼有宏大的李家峡水电工程,以游览观赏、消夏避暑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2020年,坎布拉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2022年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之一。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黄南州尖扎县,距离西宁车程约110公里。景区以李家峡大坝形成的黄河水库为中心,水库碧绿清澈,周围都是红色陡峭的丹霞地貌峰林,景色非常壮观,是青海热门的小众景点旅行地。

坎布拉森林公园面积很大,纵深有几十公里,景区的正门位于东侧,进入后可以乘坐区间车或游船游览,分为水陆环游和环湖游等方式。另外,若从贵德方向前来,也可以从位于西侧的景区后门进入,比较方便。

水陆环游是现在比较主要的一种游玩方式,游客从东侧的大门进入景区后乘坐区间车(公交车运营形式),经过灵山圣水、龟山平湖、南宗峰、小瑶池等几个观景台时可以下车游玩,然后到达位于西侧的南宗沟码头,在此乘船,游玩水上几个景点后返回到景区大门附近的北岸码头处。当然,也可以先乘船后坐车返回,或者只乘坐区间车游玩,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可以把景点玩一遍。

丹霞山的开发保护

香港的六角柱岩石群属于火山地貌。

香港西贡罕见六角柱岩石群拟申报申遗

香港新闻网10月27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刚获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香港地质公园,拟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而公园内规模罕见的西贡六角柱形的岩石柱群则计划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香港民建联主席谭耀宗表示,民建联将建议香港政府,透过中国政府将香港地质公园申报成为世界级地质公园,并将公园内的西贡六角柱形的岩石柱群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以更全面保育香港珍贵的地质资源。

倡建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委员会主席、民建联沙田区议员杨祥利表示,香港地质公园内的西贡火山岩园区展露的岩脉非常独特,而且在万宜水库至果洲群岛一带,展露大批六角柱形的岩石柱,属于酸性流纹质火山凝灰岩,占地达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总共有约二十万条岩石柱。

杨祥利指出,这批岩石柱群的规模庞大,是全球独有,虽然其他地方,例如浙江等都有岩石柱群,但规模及数量不能与香港相比。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首席工程师李正祺说,酸性流纹质火山凝灰岩非常罕见,一般岩石柱都是碱性;李正祺表示,香港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丰富珍贵,有信心能够申请成为世界级地质公园之列。

目前香港地质公园的范围,包括位于西贡万宜水库至果洲群岛一带的火山岩园区,以及新界东北部赤门海峡至东平洲一带的沉积岩园区,涵盖八个景点。香港民建联26日邀请多位地质学家,到西贡一带进行实地视察。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156次会议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2000年3月,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工作的报告。

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

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步入规范化的道路。

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决定,支持其成员国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的自然公园。

200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将组织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

2003年4月,国家国土资源部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2001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主词条: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丹霞山主要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仙人迹景区与锦江画廊游览区。已开发有丹霞景区的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锦江画廊和巴寨景区是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

丹霞山主峰景区分上、中、下三个景观层。下层为锦石岩景层,有始建于北宋的锦石岩石窟寺、梦觉关、通天洞、百丈峡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景点。中层为别传寺景层,有岭南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寺,还有一线天、双池碧荷等景点。 丹霞山的风味特产有沙田柚、白毛茶、木耳、果蔗、荸荠、山坑螺、笋干、香菇等。

沙田柚

丹霞山的沙田柚是柚中之上品,属芸香科,为常绿乔木,叶片厚大,叶翼舒展,花大簇生。果实为阔倒卵形,秋末成熟,呈淡橙色,耐贮藏。果肉甘甜不酸,清香扑鼻。因这里的气候与土质与广西的沙田无异,所以果形、果肉、甜味、香型与广西沙田柚均可比美。现在丹霞山及周围乡镇村庄已大量引种,尤以夏富村最多。

白毛茶

仁化县是岭南白毛茶的故乡。仁化红山黄岭嶂的“云雾白毫”茶,曾是清代嘉庆朝的宫廷贡品。这种绿茶银毫披露、汤色清淡、口味甘甜,并且具有天然的兰花香味,为中国三大白毛茶之首。它还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消食开胃、防治疴呕吐、预防龋齿、驱除口臭、降低血压等多种功效。常饮可健身益寿。 “白毛尖”茶是茶叶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经加工的茶芽毫毛银白如雪,茶汤清澈持久。据蒸青样生化测定,茶多酚42.84%、氨基酸1.47%、干茶样分析,茶多酚38.31%、咖啡碱5.5%、水浸出物45.03%。

香菇

丹霞山的香菇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香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有降血压、减胆固醇、预防肝病以及对胃癌的辅助治疗等作用。

山坑螺

丹霞山的山坑螺体积小巧尖长,呈圆锥形,如手指大小,四季都有。但烹调很讲究,上乘的做法是:煮前应将山坑螺用干净的浸泡,去除螺体内的沙泥及杂物,再放入常温的鸡汤浸泡喂养,使其肉肥厚鲜嫩鲜甜,然后钳去螺尾尖部。爆炒时,加上青椒丝、紫苏、生姜、葱等佐料,并掌握好火候,不能炒过火,这样才会做出鲜、甜、爽的山坑螺。

豆腐

丹霞山的豆腐是一个中间微凸的细瓷三足浅圆盘里,盛着白嫩嫩、晶莹莹的豆腐糕,面上浇上一勺虾仁八鲜的佐料,食之细嫩如脂,鲜滑清香。其实那嫩白的豆腐膏并不是豆制品,而是用新鲜的沌蛋清加上佐料蒸制而成。

航空

韶关国际机场计划预计2017年建成,在机场建成之前,远途旅行者需要先坐飞机到广州、长沙再转到韶关。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到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后,如转乘高铁,可以在机场直接乘坐地铁三号线(机场南-体育西)到嘉禾望岗站转乘地铁二号线,在地铁广州南站F出入口下,车程约1.5小时。高铁广州南-韶关车程约1小时。

到达白云机场后,如转乘普通火车,可以在机场乘坐1线机场大巴(每20分钟一班)。直达广州火车站,车程约50分钟。也可以乘坐地铁三号线(机场南-体育西)到嘉禾望岗站转乘地铁二号线,到广州火车站A口,时间也差不多50分钟。乘坐普通列车到韶关约需2个多小时。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到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后,乘坐机场大巴可以直达长沙火车南站。乘高铁从长沙到韶关约1小时50分钟。

铁路

韶关市区内有两个火车站,高铁动车主要停靠韶关站,普通列车主要停靠韶关东站。乘坐火车到达韶关后,在两个火车站旁边都有前往丹霞山景区的大巴。 韶关站 主要停靠从各地出发的高铁和动车,是武广高铁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到达韶关站的游客出站后,在左手边的公交车站有直达丹霞山景区-仁化县城的旅游大巴。需注意的是,大巴车是从仁化县城经丹霞山到韶关站,然后再返程。因此,返程(韶关站-丹霞山-仁化)的发车时间就不是很准确,包括首班车和末班车。 韶关东站 接待乘坐普通火车到达韶关东站的游客,出站后在左手边的广场上有直达丹霞山景区的旅游大巴,全程约50分钟。

韶关东站到达丹霞山首班车是06:50分,之后每15分钟一趟,末班车是20:30分。 丹霞山站 丹霞山站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周田镇境内,距离丹霞山景区仅有13公里,下了火车后、乘坐大巴车前往只需10多分钟,相较从韶关至丹霞山节省了1小时车程。该站是赣韶铁路最大的中间站,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为4986多平方米,距离仁化县城18公里,是仁化县和丹霞山对外接洽的第一站。

 

公路 客车 韶关公路四通八达,有多条国道以及高速公路贯穿韶关市区。不过从广州、深圳、赣州、珠海、东莞等各大城市都有直达丹霞山的客车,而且丹霞山客运站就在景区大门口旁。 高速 1、广州出发:京珠高速长沙方向--转韶赣高速(S10)赣州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国道行驶约十四公里到达丹霞山。

2、长沙出发:京珠高速广州方向--韶赣高速(S10)赣州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国道行驶约十四公里到达丹霞山。

3、赣州出发:韶赣高速(S10)韶关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国道行驶约十四公里到达丹霞山(车程约2.5-3小时)。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1.1 自然地理概况

公园所在的地理单元性质,山文、地势、流域、水域、气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水文、植被(植被类型与结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特征。

1.2 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数量、密度、构成、分布),行政区划变化沿革,产业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预测。

1.3 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根据充分满足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体地质景观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说明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分析公园范围划定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1.4 公园发展概况

1.4.1 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1.4.2 地质公园取得资格以前的地质研究程度与主要研究成果

1.4.3 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期间的考察、规划等工作概况

1.4.4 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1.4.5 地质公园已有的管理机构及人才结构情况

1.4.6 公园如与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相重叠或部分重叠,可简述其设立的基本情况 3.1 地质地貌景观概况

描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及其演化历史。其中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与古生物、区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地貌包括地貌分区、主要地貌景观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3.2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根据公园发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3.3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3.3.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

3.3.1.1 科学价值(包含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

3.3.1.2 审美价值

3.3.1.3 科普价值

3.3.1.4 旅游开发价值

3.3.2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通过和国内外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价值级别。 4.1 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其它自然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评价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生态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4.2 人文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5.1 总体布局概述

5.1.1 布局原则与方法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布局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适中原则,完整性、连续性原则,有效保护原则,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有利社区福利改进原则等等。例如空间分析理论划界,群体意愿调查,利用地貌、地物以及行政区划划界,保证公园共享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等方法。

5.1.2 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物、水系、行政区划等的自然分布。

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行政区等)的不同层次、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公园的空间结构。

5.2 园区、景区

5.2.1 园区或景区划分的依据

5.2.2 园区或景区的分区说明

各园区或景区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5.3 功能区

5.3.1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5.3.2 功能区的分区说明

各功能区的功能性质、特征的描述。

5.4 地质公园的勘界

5.4.1 勘界的技术方案

说明需要勘定的地质公园的各类边界,以及勘界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与手段、精度要求、勘界数据与资料建库存档的办法。

5.4.2 边界标识碑牌的设立

列出需要设立的不同级别与类型的边界标识碑牌的数量与位置(列出拟建边界标识碑牌位置的地理坐标)。 6.1 地质遗迹保护区类型、级别与范围的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的自然状况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类型;按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其界线重要拐点要注明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

6.2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将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景群、景点、景物划入保护区后,要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特级及一级保护对象要落实到人。 7.1 生态环境保护

7.1.1 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公园内的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本底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水土流失情况,居民及旅客活动等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进行陈述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影响做出预测。

7.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公园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7.2 自然灾害防治

对公园范围内及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游客安全事故等灾害的历史状况、发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3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的现状,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4 人文景观保护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保护的现状,分析人文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5 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

7.5.1 环境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园区、景区、景点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5.2 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5.3 环境容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6 地质公园的建筑容量

7.6.1 建筑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建筑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6.2 公园建筑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6.3 环境建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8.1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8.1.1 选题原则

主要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率、保护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充分发掘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原则。

8.1.2 选题依据

8.1.2.1对主要地质遗迹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2 各类地质遗迹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评价准则等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3地质公园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馆(影视厅),解说碑牌,科普读物等)

8.1.2.4 地质公园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研究

8.1.2.5 地质公园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8.1.2.6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打造和实施问题研究

8.1.2.7 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

8.1.2.8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8.1.2.9 游客安全研究

8.1.2.10 其它需要研究的问题

8.2 科学研究计划编制

将选定的科研项目按规划期限要求编入计划。提出计划实施办法和措施,对近期(3-5年)科研计划要单独编列实施方案。

8.3 科研基金

按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要对科研基金设立和使用的办法进行可行性说明。

8.4 科研成果的出版与转化

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说明。 9.1 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9.2 地质博物馆与科普**馆(影视厅)

9.2.1 地质博物馆

新建及改造博物馆的选址、建筑规模与建筑风格要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方案,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展出内容提要及展出形式要求。

9.2.2 科普**馆(影视厅)

原则上要独立建立,条件不具备者可暂设于博物馆内;要列出建馆面积、座位数及放映技术等级,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放映影片名录、制作计划及技术要求。

9.2.3 布展形式与演示形式

对布展演示形式的技术思路、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说明。

9.3 公园主副碑

9.3.1 主碑

对公园主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3.2 副碑

对公园副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4 景点(物)解说牌

对公园景点(物)解说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编制实施方案。

9.5 公共信息标识牌

对公园公共信息标识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和编制实施方案。

9.6 图书音像出版物

对“公园科学导游图”、“ 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等图书音像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实施方案。

9.7 解说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对解说系统维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维护增补方案。 10.1 乡土科普活动

对乡土科普教育的活动内容、对象、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10.2 教学实习活动

对教学实习活动需求、客源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10.3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客源及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分析并编制近期活动计划。 11.1 旅游发展目标

说明旅游发展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

11.2 旅游客源市场

11.2.1 市场调查

说明市场调查的原则、技术方法,以及调查实施的过程与结论。

11.2.2 市场预测

说明市场预测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2.3 市场定位

说明市场定位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3 旅游项目(产品)

11.3.1 旅游项目规划的原则

11.3.2 各类旅游项目规划的依据和设计思路

11.3.3 各类旅游项目推广的基础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1.4 地质旅游纪念品

11.4.1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11.4.2 地质旅游纪念品主题确定、产品系列设计的依据与技术思路

11.4.3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营销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12.1 地质公园数据库与GIS

12.1.1 建设目的

例如地质遗迹研究数据共享;有利地质遗迹管理等等。

12.1.2 技术标准

说明技术标准选择的依据,以及技术标准的适用性。

12.1.3 内容与功能

分析数据库内容与功能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说明数据库总体框架的技术思路。

12.1.4 应用与管理

应用与管理能力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建设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12.2 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的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如水文、气象、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物种等)和旅游管理监测系统(如公园内的游客容量、交通疏导、旅游安全等)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

12.3 网站与网络系统

网站与网络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网站与网络系统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以及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3.1 道路交通

13.1.1 外部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2 内部道路和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3 停车场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4 其他交通方式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2 供水供电设施

13.2.1供水工程设施

供水及需水量现状,需求预测,用水标准,水源选择的依据、供水方案及工程建设的控制要求。

13.2.2供电工程设施

电源及用电需求量现状,需求增长分析,电源选择、工程选址、规模的依据及建设控制要求。

13.3 环境卫生

公共卫生间的规划原则,选址、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污水、垃圾排放处理的现状,污水、垃圾排放量的预测,处置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4 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现状,需求预测,规划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5 服务设施

13.5.1 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2 住宿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等级、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3 安全、防护设施的规划原则,功能、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4 医疗服务点的规划原则、功能,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4.1 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及规划协调。

首先要对规划区本底的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对现状不同类型用地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在前述两项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公园的需要,综合平衡,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划、调整;根据地质公园用地分类(如附表3)最后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 15.1 社区调整

包括居民点调整与迁移,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到为地质公园服务的相关行业中等。

15.2 景观整治

15.2.1 整治目标

15.2.2 整治原则

15.2.3 分期整治的依据 16.1 管理机构设置

16.2 职能部门设置

16.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专业人员配备现状,专业人员来源,专业类型、学历、比例分配的需求分析。

16.4 导游

导游人才现状,对导游技能、能力、资质、地质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导游培训条件、途径的说明。

16.5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现状,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培训条件与途径的说明。

16.6 近期建设项目确定的依据

16.7 项目实施规划(多个项目应分别说明)

16.7.1 实施地点的选择

16.7.2 项目功能定位

16.7.3 项目的结构与组织

16.7.4 项目建设的控制要求

16.7.5 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16.7.6 项目资金来源

附表1 大类 类 亚 类

一、地质(体、层)剖面大类 1.地层剖面 (1)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

(2)全国性标准剖面

(3)区域性标准剖面

(4)地方性标准剖面

2.岩浆岩(体)剖面 (5)典型基、超基性岩体(剖面)

(6)典型中性岩体(剖面)

(7)典型酸性岩体(剖面)

(8)典型碱性岩体(剖面)

3.变质岩相剖面 (9)典型接触变质带剖面

(10)典型热动力变质带剖面

(11)典型混合岩化变质带剖面

(12)典型高、超高压变质带剖面

4.沉积岩相剖面 (13)典型沉积岩相剖面

二、地质构造大类 5.构造形迹 (14)全球(巨型)构造

(15)区域(大型)构造

(16)中小型构造

三、古生物大类 6.古人类 (17)古人类化石

(18)古人类活动遗迹

7.古动物 (19)古无脊椎动物

(20)古脊椎动物

8.古植物 (21)古植物

9.古生物遗迹 (22)古生物活动遗迹

四、矿物与矿床大类 10.典型矿物产地 (23)典型矿物产地

11.典型矿床 (24)典型金属矿床

(25)典型非金属矿床

(26)典型能源矿床

五、地貌景观大类 12.岩石地貌景观 (27)花岗岩地貌景观

(28)碎屑岩地貌景观

(29)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

(30)黄土地貌景观

(31)砂积地貌景观

13.火山地貌景观 (32)火山机构地貌景观

(33)火山熔岩地貌景观

(34)火山碎屑堆积地貌景观

14.冰川地貌景观 (35)冰川刨蚀地貌景观

(36)冰川堆积地貌景观

(37)冰缘地貌景观

15.流水地貌景观 (38)流水侵蚀地貌景观

(39)流水堆积地貌景观

16.海蚀海积景观 (40)海蚀地貌景观

(41)海积地貌景观

17.构造地貌景观 (42)构造地貌景观

六、水体景观大类 18.泉水景观 (43)温(热)泉景观

(44)冷泉景观

19.湖沼景观 (45)湖泊景观

(46)沼泽湿地景观

20.河流景观 (47)风景河段

21.瀑布景观 (48)瀑布景观

七、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 22.地震遗迹景观 (49)古地震遗迹景观

(50)近代地震遗迹景观

23.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51)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24.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52)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53)滑坡遗迹景观

(54)泥石流遗迹景观

(55)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

25.采矿遗迹景观 (56)采矿遗迹景观

附表2 序

号 用地代号 用 地 名 称 面积

(km2) 占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面积

(m2/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00 合计 地质公园规划用地 — —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 —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05 戊 林 地 — —

06 已 园 地 — —

07 庚 耕 地 — —

08 辛 草 地 — —

09 壬 水 域 — —

10 癸 滞留用地 — —

备 注 年现状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年规划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注1:其中“—”表示不适用。

注2:第03项的人均面积计算基数,只计算在项用地内居住的人数,

不含游客数。游客数是指旅游高峰季节的日平均数。

附表3 序号 代号 用地名称 范 围 备 注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地质景观用地、地质迹保护用地、需恢复的景观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其他观光用地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独立旅游基地用地、文体用地、度假保健用地、科普设施用地、其他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居民点用地,其他社会建设用地 非旅游建设

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内部交通用地(包括车场)、其他配套设施用地

05 戊 林 地 除园地外的所有林地

06 已 园 地 各类人工经济林园地 不含竹木材林

07 庚 耕 地 菜地、旱地、水田、水浇地等

08 辛 草 地 各类草地

09 壬 水 域 河、湖、海、滩、渠、水库等

10 癸 滞留用地 所有废弃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荒地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很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体现地质公园宗旨,突出地质公园特色。

3.统筹兼顾,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一)法律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

(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8-0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三)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 (一)合理划定、明确界定地质公园范围

1.范围划定的原则

地质公园的范围划定要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方便管理,避免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避免公园内设置矿业权,要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2.范围的表述

地质公园的范围除文字描述外,同时要用边界控制点(拐点)坐标标注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公园范围如有变动必须标明变动情况,并说明变动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权属及使用

地质公园的土地权属应清晰。公园内的土地权利人应服从地质遗迹保护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应符合地质公园规划,必要时以“契约”“协议”等形式约定。

4.勘界

地质公园边界及地质公园内的功能区界线,必须使用测绘仪器或GPS定位仪(注明误差)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的重要拐点坐标,并标注在以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的《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上(根据规模按规划图件要求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应依照边界类型,设立明确的界线标示碑或标示牌。地质公园勘界的图形与实测数据应建库存档。

为便于管理,在保证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边界划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线、山谷线、河流中线、水岸、陡崖边线、道路、行政区边界、土地权属边界等具有明显分界特征的地形、地物界线。

(二)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区

1.园区、景区

在公园范围内,按地质遗迹景观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地貌的自然分区、交通连通状况,特别是行政辖区的因素,可将地质公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园区和园区之下的景区。为便于公园统一管理,一个公园的园区应相对集中,数目不宜过多。

2.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应依据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别、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公园或独立的园区范围内,可酌情划分出如下功能区:门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

其中:

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可划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要有重要拐点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要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二级、三级保护区属一般保护区,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在公园园区范围内,依据地质公园设立前批准的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补充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设单位应确保其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公园内的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内禁止开山、开荒等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的活动,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工业开发区。

科普教育区:公园博物馆、科普**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一般设于此区。要考虑景区已有的建设,有条件的公园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开辟专项科普旅游路线等。

游客服务区:服务区内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控制其他产业,不允许发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服务区的面积可控制在地质公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以内。

(三)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

应开展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可参照附表1)。规划应说明公园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工作现状。

1.地质遗迹的调查

地质遗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查明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地质遗迹的地质地貌背景,例如构成地质遗迹的岩石、地层,控制地质遗迹形成的构造与外营力作用,地质遗迹所处的地貌类型单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质遗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各种参数;地质遗迹受到破坏与保护的现状;对地质遗迹产生破坏或威胁的自然与人为的影响因素。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的信息与数据采集,应能满足地质遗迹评价和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的要求。

地质遗迹调查应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以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控制程度。

2.地质遗迹的评价与登录

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为主并参考有关因素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将地质遗迹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省以下级四个等级。按类按级编列公园全部地质遗迹名录,并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档案登录和数据库录入,为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质遗迹数据库办法另订)。

3.地质遗迹的保护

将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别划入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并有针对性地分别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与保护措施,使园中地质遗迹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特级、一级地质遗迹的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人。

(四)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系统

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其内容包括:户内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科普**馆(影视厅),公园与园区主副碑,解说碑、牌、栏,交通指示牌等),解说员与解说设备的配备,解说出版物(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地质公园解说词及主要地质科普路线解说词,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质博物馆:各地质公园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园区地质景物知识为主,面积相应的博物馆。独立的园区应当建立相应的展室。

科普**馆(影视厅):是以科普**方式向游客介绍公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各公园都要建立适当规模及技术等级的科普**馆。

解说牌:主要地质遗迹景物(点)都要设立科学、通俗、直观的中英文对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语种)解说牌。每个国家地质公园应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地质公园,其每个独立园区应不少于30块。

导游词:要将编写导游员专用的公园、园区、景区、特设旅游路线的解说词,地质博物馆讲解词列入规划(针对不同讲解对象应当编写不同的版本)。

导游员配备:每个独立园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导游员,须经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订出定期地学知识培训计划及要求(每年不少于一周,世界地质公园还要增设外语培训)。

地质公园丛书:是一套具有地质公园自助导游性质的丛书,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套,公开出版发行。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是计划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套以数字地图为底图、直观显示地质地貌特色的游客用导游图。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张(要求另订)。

(五)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提升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各地质公园必须按要求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1.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提高园区地质、人文、生物资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地质公园“三大任务”为基本原则。

2.科学研究选题的依据

紧密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益、保障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

主要针对以下领域提出研究课题: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

*园区主要地质地貌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及评价准则及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园区主要人文、生物景观资源研究

*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馆(影视厅),解说碑牌,导游词编写、科学导游图的编制、科普音像读物编制等)

*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

*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

*其它

3.计划编制要求

按规划年限要求编制远期、及近期计划,(3-5年)计划要编列研究课题名录并提出实施行动方案(包括人员、经费投入等)。

4.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配备

整合现有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制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的合作计划,以及地质公园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计划。

5.科学研究的经费保障

计划要提出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主要渠道、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筹措方式。并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进入国家科研计划或国际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以获得资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与转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径与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转化为本公园建设与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参与或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建立姊妹公园的计划等。

(六)科学普及工作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是地质公园设立的三大任务之一。应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基本原则。各地质公园应制订科学普及工作方案。

1.乡土科普活动

制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乡土科普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秋游园、夏令营、冬令营及其它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2.教学实习活动

制定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公园内科研教学实习编写论文等活动计划并提出(3-5年)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3.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对客源构成、活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活动计划。

(七)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用现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和管理地质公园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建设。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在公园各景点及重点位置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中心,加强对园区的监控管理,确保游客安全,及时发现地质遗迹损毁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和火灾隐患等;

*建立全园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设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机,设立于公园各处的终端机、信息自动服务台、触摸屏、电子导游系统、大屏幕、虚拟现实系统、面对面信息服务台等设施。实行信息互通,向游客及时提供游览信息、游览指南,引导游客游览、疏导客流等;

*建立地质公园网站,沟通与各个方面的信息联系,要具有公园及地质遗迹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研究平台、远程票务住宿预订服务等功能;

通过WebGIS的技术手段将地质公园数据库、地质公园网站和地质公园展示系统、地质公园监测系统整合起来。实现远程科研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查询,公园网络营销与服务等功能。

(八)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与人才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应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名称、级别、二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职能等编列清楚,并以公园上一级政府正式批件为据。如公园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相互重叠时,必须设立专门管理地质公园日常业务的科室。

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别是地学专业人才,要求世界地质公园5-8人,国家地质公园3-5人)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重要保障,必须将公园的人才结构和配备途径、培训计划纳入地质公园的规划。 地质公园规划应提交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实施地质公园规划的行动指南和规范,应以法规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质公园规划的结论,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文本的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提纲》(附件1)。

(二)规划编制说明

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初审情况等方面的简要说明,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着重说明规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

3.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的确定过程与依据。

4.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5.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规划的审核情况。

6. 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论证情况。

7.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规划图件及编制要求

1.主要附图

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地质公园地质图

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地质公园园区(景区)功能分区图

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2.相关图件比例尺原则按如下要求选择

小型地质公园:面积≤20km2,图纸比例为 1/5000-1/10000

中型地质公园:20<面积≤100km2,图纸比例为 1/10000-1/25000

大型地质公园:100<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质公园: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 1/50000-1/100000

3.地质公园规划图件基本内容编制要求

(1)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用不同比例的几张图(如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组合起来,将本地质公园在全国、全省(区、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围表示清楚,并在公园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图上,将距公园最近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以及市中心区到本地质公园大门的联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质公园还应用世界地图示意其位置。

(2)地质公园地质图

以地形图为底图,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图编制要求编制。

(3)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根据面积的大小按规定选用相应比例的地形图,将公园全部范围边界和各园区的界线用测绘仪或GPS进行实测,重要拐点坐标进行编号并标注在图上。测点坐标资料造册存档。此图是政府批准公园面积的依据,也是用图纸计算公园和园区面积的依据。

(4)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是资源现状图,用不同的图例将调查到的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点、水域景点、生物景点、人文景点,分类、分等级标示在相应比例尺的底图上。

(5)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按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分级(如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并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表示,特级和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重要拐点必须用GPS实测,并编号标注在图上,测点资料造册存档。

(6)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包括所规划的地质公园各园区、主要景区、重要景点以及各园区内的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大门、停车场、标志碑、游客中心、博物馆、重点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主要游线道路或其它交通设施的位置、范围、走向等。

(7)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分区图

对公园各园区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划,各不同功能区(如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人文景观区、自然生态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界线,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公园建设规划(详细规划)。

(8)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按附表3将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成图。

(9)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按规划图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编制,图面上要有公园范围及有关地物内容的文字标示。

(10)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是游客了解公园主要地质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导游图。科学导游图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转换成地貌晕渲图,直观地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观景点以及博物馆、食、宿、医疗、救护场所的位置表示出来,并将到达这些景点或观景点的交通线路和步行线路表示出来。图面应设计为折叠页形式,以便于游客携带。

4.编制规划图件注意事项

针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图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意事项:

(1)在图框内的右下角绘制图栏,图栏内要注明:规划名称、该图纸名称、比例尺、编制单位名称、图号和编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时要有规划项目负责人和制图人签字。

(2)规划正式图纸必须在图框内右上角标注指北针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没有统一图例的情况下,为方便使用,建议所有自然景点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圆圈图例,所有人工设施和建筑物均用小方框图例。

(四)专项研究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是从研究角度为规划编写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理论和实际分析论证依据。

其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附件2)。

(五)基础资料汇编

主要是规划编制中形成的基础调查资料、资料辑录、数据统计、重要的参考文献等。 规划工作由地质公园属地地方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主持,以委托或招标方式进行。

由于地质公园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担规划工作的单位必须熟悉地质公园规划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地质公园规划的实际经验,规划编制组成员必须由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除地质专家外,还应包括相关规划专业(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工程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技术人员,必要时可邀请生态学、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规划单位应将相关工作经历与成果、人员的专业与职称构成、管理体系等材料,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认定。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并实施。 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纲要》

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1